2007年1月26日 星期五

減法的環境設計

  宋代詞人辛棄疾的名句,「我見青山多嫵媚,料,青山見我亦如是」,不但膾炙人口,更向建築師提出環境挑戰,因為山水美景,引人入勝,任何人都能自然而然的欣賞、讚嘆,誰都能體會「我見青山多嫵媚」。而然,我們在青山綠水間規劃了什麼樣的城市?又設計了什麼樣的建築?有沒有優雅的回應青山綠水?有沒有達到「青山見我亦如是」的規範?這些都是各國建築師、城市規劃師、以及環境決策者(縣市長)要捫心自問的。讓我們先看別人的例子,再來談自己。

  中國大陸的桂林山水,不但甲天下而且又是人類的寶藏,可惜在1970年觀光業尚不發達的年代,即使美到不行的山水,「也不能當飯吃」,官員竟短視到只能發展輕工業、蓋工廠,市區人口稠密的地區土地不夠,只好移往郊區蓋工廠,而且排放黑煙也沒人抗議,然而,那個無言吶喊的郊區,就是桂林山水的山邊和水邊。天啊,決策者、規劃者、建築師竟可以為了經濟發展,便宜行事,用最低的成本、最少的頭腦、卻傷害最大。當時人們視若無睹,還好有一天鄧小平陪同加拿大總理遊桂林,在加拿大總理的驚訝下,鄧小平一聲令下,看得到的人造物全都拆除,桂林山水才又恢復「我見青山多嫵媚」。

  杭州西湖也是個人文薈萃的人間仙境,當地政府對湖邊建築有十分嚴格的管制,因此,今日的西湖還保持了「蘇堤橫亙白堤縱」的雅致。然而,再擴大到更遠的區域範圍時,情況就有些失控,四週雖都仍看得到「遠山含笑」,但卻也能看到一些混凝土高樓冒出來破壞氣氛,其中最高的一棟是浙江大學湖濱校區主教學樓,樓高22層將近70公尺。事實上,這棟樓功能完好、美觀尚可,怎麼捨得炸掉?但配不上西湖,就在「青山見我亦如是」的最高標準下,2007年1月6日上午7點17分,高樓爆破,恢復了「我見青山多嫵媚」。

  韓國首都首爾的一條河流「清溪川」,在經濟發展的無情主導下,「依例」在50年前加蓋,以增加地面交通之用,但道路永遠不夠用,更「依例」在30年前興建高架橋,使得商業、步行、休憩、甚至天空都不見了。30年前負責執行高架橋興建的官員李明博,在我見青山多嫵媚,青山見我「不能看」的痛苦下,當機立斷,2003年以「拆除高架橋、重建清溪川」為競選首爾市長的政見,當選後又親自舉行734次居民溝通會議,進行了一次號稱韓國600年來最困難的工程,一個彌補錯誤的「減法工程」。2005年9月24日清溪川重見天日,又變成了親子、行人、商家、博物館的河岸空間,恢復了「我見青山多嫵媚」。


照片:魚夫提供

  這些獨尊經濟與交通考慮下的不當「加法」,在台灣也司空見慣,台北市從前也有一條灌溉用的塯公圳,「依例」加蓋興建高架道路,就是今天的新生北路高架橋。我們的日月潭週邊建築控制的仍不夠理想,建築量體與樣式仍作不到「青山見我亦如是」的境界,既然還作不到合適的「加法」,我們就應學大陸和韓國,用減法,把原有不當的添加物減去,至少恢復「我見青山多嫵媚」。

 這讓我回想起從前的新竹東門城與護城河,也為了交通與停車問題,城門縮在狹小圓環內無法接近,河岸一再裁減用來停車,竟到了「溝邊停車」的恐怖程度。1995到1999年,在交大建築所與新竹市政府的規劃下,將城門前所有雜物(銅像、鐘樓)一律「減去」,再將車道「減去」一線道,以增加廣場面積,更將護城河岸的車道和停車位「減去」,才恢復了清代原有寬廣的河面與河岸。

  面對自然美景,「減法的設計」至少能維持「我見青山多嫵媚」,加法的設計就必須仔細再仔細、謹慎再謹慎,才有機會作到「青山見我亦如是」,否則破壞了青山綠水,就對不起大自然的美好,也對不起辛棄疾的提醒。

(作者是交大建築研究所教授,哈佛建築設計博士,遠東國際數位建築獎召集人)

(原載於經濟日報96年1月23日A12觀點版)

2 則留言:

匿名 提到...

test

echotpe 提到...

十分認同這個減法的概念。我覺得它對某些工作室與住家合體的自由工作者而言,很有參考價值。因為透過適當的空間佈局,可以讓工作與生活的雰圍與情緒和平共存,而不再有截然的分野...

p.s.
拜讀劉先生的文章已久,此次係透過漁腸劍譜延伸閱讀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