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2月6日 星期二

建築創造的昨日今日明日

劉育東

當我們想到「創意」的時候,經常講的是「當下」就要有許多點子,以及「將來」的設計會如何發展,然而,我們也知道「過去」的重要,鑑往知來,向歷史名作直接學習,很肯定的把當下與將來的「新點子」,建立在前人早已想破頭的許許多多「舊點子」上,這樣連接昨日、今日、明日的點子,應該有機會將「創意」深化為「創造」與「創造力」。

1-size
圖1: 廣達美術館虛擬仕女,龜山,2002。

在全球的建築發展史上,我們如何看「創意」與「創造」?如何在歷史發展上想出新點子?又如何在西方主流價值中想出新點子?這些問題都是設計者必須面對的創意難題。三年半前我開始想把這些經驗寫成一本書,最近終於完成「數位建築與東方實驗」,其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,建築創造的歷史,是由許許多多建築「創意家」,辛辛苦苦才作成的建築「創造物」。

2-size
圖2: 青島大學城設計,青島膠南,2003。

一部建築史,就是一部尋求空間與形體創意的發展史,由史前時代的巨石排列,經歷埃及時代的神聖、希臘時代的秩序、羅馬時代的壯闊、中國建築的自然、印度建築的神秘、馬雅建築的崇拜、中世紀時代的崇高(尤其是哥德教堂真的很高)、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、巴洛克時代的變幻、新古典時代的復古、工業時代的機械、現代建築的簡單、後現代建築的寓意、直到最近數位時代中,建築空間形體的大解放等等,建築創意一直在「昨日」快步前進,不曾停留。

「今日」的建築風貌,除了持續累積前人的創造以外,也因數位文明,讓許多建築師正發揮著新的創意,讓建築物更加解放、不再限於方方正正,讓空間概念更加活潑、不再限於樑柱牆板,讓設計過程更加聰明、不再限於人腦思考,也讓建築類型更加多樣、不再限於傳統分類。今日的建築創意,更百花齊放、更天馬行空、更純藝術。

3-size
圖3: 昨日淡水,台中市,2006。

今日的建築發展,還需要一群為數位時代奮鬥、研發、開創的創意人,仍需要辛苦才能拓展新時代,但「革命成功」後,就可以「享受果實」一陣子。在「明日」建築中,更多更多的建築師甚至大師級人物,自然而然也開始將新科技與新思維納入自己的建築創意,創造出屬於他(她)們個人的新嘗試與新風格。因此,「建築從地上長出來」、「又要變又要恆久不變」、「萬物皆可為建築」、「會呼吸的空中花園」、「在動靜之間遊走」、「建築就是自然」,這些建築史上的經典創意,在後數位時代的「明日建築」中,又有了另類的創新。

發展創意、進而創造,第一個難題就在昨日今日明日的歷史發展下,早已對手太多、能想到的、都想過了。但處在台灣的我們,如果要追求創意,而且是全球視野的創意,很快就會遇到另一個難題,因為經常在歷史觀點上,西方是主流、東方是邊陲,我們在東方想要作的東西,即便是很好的創意思維,仍很難獲得全球的肯定。 面對這樣的困難,我的建議和實驗是,在全球文化中堅定而自在的表露東方文化、中國文化、台灣文化,別怕。

我們嘗試了這種融合東西文化的創作,將「虛擬實境科技」加入「張大千畫作」中的山水、荷花、仕女、佛手等意境,作成虛擬美術館,被西班牙前衛日報介紹為代表亞洲的虛擬美術館。我們將「自由形體科技」加入唐代懷素和尚的「狂草」、宋代辛棄疾的「賀新郎」詞與郭熙的「早春」圖,作成青島大學城,二年後又被前衛日報選為封面作品,也受邀義大利佛羅倫斯建築雙年展的世界名校展。我們也將台灣前輩畫家陳慧坤的「淡水下坡路」,作成又淡水又數位的空間,被世界建築雜誌選為每月主題建築。西方人好像很喜歡這些房子。

我想,這些今日嘗試的建築「創意」,應該有機會繼續深化,成為明日的建築「創造」。

(原載於經濟日報96年2月6日A12觀點版)

數位建築與東方實驗



[+/-] 繼續閱讀...